笔趣阁 > > 大宋苏门 > 第一百一十二章 在学习中成长

第一百一十二章 在学习中成长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自有它独特的意义,苏重一点也不敢小觑。

宋时的教学课程包含《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苏门学府为蒙学教育,挑选了《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以及后面的五经六艺,在中级班与高级班增设了自然与地理的课程。

《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论语》:一,学而篇;二,为政篇;三,八佾篇;四,里仁篇;五,公冶长篇;六,雍也篇;七,述而篇;八,泰伯篇;九,子罕篇;十,乡党篇;十一,先进篇;十二,颜渊篇;十三,子路篇;十四,宪问篇;十五,卫灵公篇;十六,季氏篇;十七,阳货篇;十八,微子篇;十九,子张篇;二十,尧曰篇。

------

不管是《论语》亦或是《孟子》,都具有它特定的思想意义,引导人们修身养性,注重德行、操守——仁、义、礼、智、信,是一个人应遵循的基本道德-----

苏重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对这些古文知识的热忱。对于四书五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要想真正吃透、弄懂,确实需要大量的精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苏重感觉,自己的思想厚度得到了提升,而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言文字似乎不再那么令人厌烦;在学习的过程中,苏重感觉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沉淀,他就像一块海绵,在不断的吸收,然后努力消化-----儒学的思想体系之所以传承千余年,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只因为他里面所包含的许多思想都是值得遵循的,如:学而篇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述而篇里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诗经》:温柔宽厚;《尚书》:疏通知远,广博易良;《礼记》: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二千多年前,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中指出:《诗经》无达诂-----表明五经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具有无限的挖掘与探索的可能。在现代,亦有学派人士强调:阅读五经,能够从五个角度理解人生,即:《诗经》——艺术角度;《尚书》——政治角度;《礼记》——社会角度;《周易》——哲学角度;《春秋》——历史角度。

对这些方面的学习,虽然没能从一定意义上提高苏重的艺术感染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了他本身的气质,加之对于骑射等的进一步精进,曾经看起来就是一个顽劣孩子的苏重,不断的成长起来,成长为一个胸有丘壑、力掌乾坤、身姿挺拔、文武兼修的少年郎。

绍圣三年(1096年),年界六十的苏轼辞去相位,来到了他命运里的惠州西湖。

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

北宋时期的惠州,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比中原落后许多,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苏轼安之若素,凭着他一如既往的乐观和开朗,把困窘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在苏轼的心目中,清风明月,尽是宝藏。也许人们会把这看作文人笔下的浪漫笔触而已,其实他的真实生活就是如此,这源于东坡骨子里的开朗乐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也许正因为胸怀的博大,苏轼才能真正在各种压力和迫害下永远保持乐天派的本色。

如果说在原有的历史发展上,苏轼来到惠州是被动的,而现在,他是主动来到这里,以一个辞去官位的闲居老人的身份来到这里建设惠州,把苏门已经成型的教学理念传承到这处荒蛮之地,亦针对性的提升惠州经济的增长------筑桥修堤、开设学府、指导农事-----苏轼忙的不亦乐乎,心境也是尤为开阔,似乎这就是他最想要过的生活。

堤坝、桥梁、学府等一一建成,苏轼与民同乐,快乐得像一个小孩。狮子、龙灯都舞动起来,苏轼在一边看似乎还不过瘾,也试着各自体验了一把。李武、乐勉如今俨然成了他的两名贴身护卫,在一边紧紧跟随,深怕他有什么闪失。王闰之与王朝云与他夫妻情深,也跟着来到了这里,照顾他的穿戴起住,此时,也跟着这里的女人们在一起载歌载舞------

苏辙接替相位之职的,兼东京巢谷学院的名誉院长-----苏迈入吏部,为

你现在所看的《大宋苏门》第一百一十二章在学习中成长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进去后再搜:大宋苏门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章节有误,我要:报错
X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