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 大明之朔风疾 > 第205节 教内

第205节 教内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三月中,京师南堂——利玛窦神父生前修建的西教教堂,规模并不大,是一所两进深的院落,从外面看与普通民居无异,但却是京师仅有的一座西教教堂,除了供教士讲经及教众礼拜之用外,也是西教教士在京师的落脚点。

高一志神父半个月前就从山西绛州到了京师,去年的丰州之行大获成功,大统领府没有丝毫排斥西教,而且表示欢迎西教进入丰州,他著的《西学修身》、《西学齐家》和《西学治平》还被宣教司拿去重新刻印,鉴于喇嘛教在草原上的巨大影响力,他还致信绰尔济喇嘛表达敬意,不过绰尔济喇嘛只是回信与他探讨了一番中学修身齐家之道,对西教却只字不提——老喇嘛显然没把西教的事放在心上。紧接着李榆又去西拉木伦河打仗了,代理大统领刘兴祚本身就是西教信徒,不但自己接受了洗礼,还让高一志一口气又发展了几十个教徒,如今的丰州滩有教徒上百人,这可是多少年都没出现过的盛况。高一志回到山西后,向掌管中国教区的龙华民报喜,并且提出一个宏大的传教计划,龙华民很快回信赞扬高一志不辞辛苦为天主献身的精神,表示完赞成他的传教的计划,并且邀请他到京师当面详谈,高一志在韩霖的陪同下,高高兴兴到了京师,却发现龙华民的态度又发生了变化。

两人谈了几次都不欢而散,龙华民在尽量回避有关传教的话题,显得情绪非常消沉,甚至经常发火,最近又和他亲自施洗的那木儿吵了一架,原因竟然是那木儿抄写《圣经》。那木儿从来就不是乖孩子,挨了骂不服气,找到徐光启、高一志、汤若望等人大发怨气——龙华民越来越古怪,汤若望认为有必要与他深谈一次,于是邀请高一志、徐光启等人一起到了南堂。

龙华民正好被堵在书房里,徐光启、高一志早就对他不满了,就是这个人来到之后,坚持改称“上帝”为“耶和华”,顽固反对尊孔祭祖,阻扰翻译西学典籍,把对西教友好的明国人拒之门外,利玛窦神父费尽心血开创的大好局面正在走向倒退。汤若望到大明的时间不久,也明显感觉到西教的影响力有所减弱,这与他听到的利玛窦时期传教盛况完两样,而最让他奇怪的是龙华民居然建议罗马教廷禁止在大明翻译和印刷《圣经》。

“尼古拉,你直到今天依然不了解明国,凭空想象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阻扰明国人接近我们,凭着对耶和华的忠诚,我不得不提醒,你在破坏耶稣教会的传教事业。”高一志郑重地对龙华民说道。

“利玛窦在日尤其强调中西之学本为一体,引耶补儒已为大明士人接受,所谓尊孔祭祖本为习俗,与崇拜上帝并无关联,你明知如此,却顽固不化对我教信众百般刁难,自你接掌教区以来,我教发展举步维艰,如今阿方索(高一志)在山西稍有作为,你便予以压制,究竟是何用心?”徐光启也是一脸怒气。

“还有《圣经》,你为何不同意在中国刊印?亚当用心抄录《圣经》,以此沟通主的福音,正说明他虔诚信仰耶和华,你为何辱骂他?”汤若望质问龙华民,那木儿,也就是教名亚当的王保柱,在一旁使劲地点头,其实《圣经》上的字他一个也不认识,想学西文才是真的。

龙华民听着众人的指责,脸色变得很难看,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辩解道:“对不起,我不能接受你们的指责,耶稣教会派遣我到中国时,我从利玛窦的信中了解过情况,但他显然没说实话,我无意指责这位令人尊敬的前辈,他可能是为了得到罗马教廷的支持,有意竭尽对明国的赞美之词,实际情况却要糟得多,山东的传教是由我亲自负责的,几百个受洗的教众足以证明我忠实地履行了对耶稣教会的职责。但我必须承认在传教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恐惧,这个国家似乎出现了问题,利玛窦所说的富有的大明其实遍地是流民、乞丐,有教养的官员中充斥着贪污、腐败,大明的军队更像一群兵痞。许多人当着我的面表示信仰耶和华,背着我却利用耶和华的名义向其他人诈取钱财、欺压良善,甚至篡改教义图谋不轨。我不明白这些邪恶从何而来,并且这里的人民普遍缺乏道德和诚信,他们似乎更喜欢相互争斗甚至陷害,我很难相信他们能成为虔诚的耶和华信徒,这个国家太大、人口又太多,我们根本无力控制各地教众,总有一天会出现背离我教的异端。耶稣教会应该重新考虑在大明的传教计划,维护本教的纯洁比发展教徒更为重要,给罗马教廷的信已经发出了,我建议在大明传教必须严守本教的教义,绝不能纵容任何对耶和华不敬的言行,为此不惜放缓本教在大明的发展。”

“一派胡言,我大明虽内忧外患不断,但也没你说的那么不堪,你分明是害怕承担责任,巧言推脱罢了!”陪着高一志来的韩霖对龙华民大为不满。

徐光启不住地冷笑,龙华民从骨子里就不信任大明,那木儿无所谓,他从没有把自己当大明臣民,还在不依不饶讨说法:“尼古拉,大明确实很糟糕,但我们丰州很好啊,民风淳朴、上下一心,我们的大统领犹如摩西一般解救受苦受难的人民,你为什么不准阿方索向丰州传教?还有,你为什么不许我抄《圣经》?”

“因为我恐惧,登州的教训还不够吗?依纳爵(孙元化)、菲利普(王徵)、张焘被抓入狱,去登州教习铳炮之术的几十个我教兄弟也在登州非死即俘,大明的形势太复杂,我不想让我教兄弟再陷入其中重蹈覆辙,至于抄写《圣经》,等你学会西文再说,”龙华民指着那木儿喝道,停了一会儿又向徐光启问道,“保罗,依那爵他们还有救吗?”

徐光启难过地摇摇头,登莱巡抚孙元化是他的弟子,辽海道王徵是他的好友,登州失陷时俩人同时被俘,孔友德感念旧恩把他们放了,同时也请他们带话给朝廷,他和他的同僚们在最艰难的时候,曾经忍饥挨冻为大明浴血奋战,发动兵变也是被逼无奈,如果朝廷肯给条活路,他们愿意继续为朝廷效力。徐光启相信孔友德说的是实话,以他和耿仲明那点实力,与朝廷对抗必是死路一条,然而朝中无人关心孔友德怎么想,朝臣们再次兴奋起来——孙元化是走周延儒的路子当上了登莱巡抚,脑袋上贴有周党的标签,打他就是打周延儒,温体仁把孙元化当做周延儒的小辫子,揪住不放猛追猛打,周延儒心中有鬼也不敢为孙元化争辩,徐光启虽然以礼部尚书入阁,但在内阁里说不起话,无力保护自己的弟子和好友,最终朝廷下旨逮孙元化、王徵、连同登莱副总兵张焘入狱交刑部议罪。孙元化、王徵都是西教的骨干,东江总兵黄龙、登莱副总兵张焘等人也是西教信徒,孙元化还从澳门请来三十多个泰西人教授铳炮,这回毁在登州之变中,西教在大明的力量可谓损失惨重。

龙华民沉默一会后,对徐光启、韩霖说道:“对不起,我并非不尊重大明,但是这个国家确实令我失望,我们不能再冒险了,丰州的情况比登莱更复杂,他们的那个年轻首领以后会怎么样,我们谁也不知道,不能因为帮助他而惹怒明国朝廷,那对我们无异于没顶之灾。”

“尼古拉,你在杞人忧天,我们的大统领勇敢而睿智,天下没有比他更善良的人了,他不仅不会带来灾难,而且会让我教发扬光大。”那木儿愤怒地叫起来。

“我和阿方索一起去的丰州,和那里的人朝夕相处了一个月,我对他们的淳朴善良深信不疑,他们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尼古拉,你自以为是,其实对大明根本一无所知。”韩霖略带嘲讽地说道。

“耶和华垂爱每个世人,我仿佛听到他的召唤,我已经决定了,无论多么艰险,我也要去丰州传播主的福音,即使再出现南京那种事,也在所不惜。”高一志坚定地表态,万历四十四年,南京署理礼部尚书沈榷迫害西教,将当时正在南京传教的高一志等几个传教士打入狱中,百般虐待后押解出境,此时震动朝野,朝中的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等官员上书为西教辩解,对西教有好感的神宗皇帝最终将沈榷免职,南京教案由此平息,饱受磨难的高一志依旧矢志不移,一年后又从澳门重返南京继续传教。

“你们不懂,随你们的便吧!”龙华民气呼呼地起身走了。

“顽固不化,自以为是,”汤若望对着龙华民的背影摇起头,接着向徐光启问道,“保罗,丰州的情况究竟如何?那里是喇嘛教的传教范围,你认为那里适合我们传教吗?”

“尼古拉所言也有道理,丰州情况确实复杂,朝廷大臣普遍视其为蛮夷之地,其前景如何难以预料,不过我认为如果丰州人能接受我教,则必有助于其脱夷入华,对朝廷也是件好事,况且去年有十五万汉人移民实边,人口相对夷人已占绝大多数,喇嘛教根本无力控制,约翰,此时传教确是良机呀。”徐光启答道。

“既然如此,阿方索可以试一试,耶稣教会那边由我去解释,”汤若望点点头,又向韩霖、那木儿施礼说道,“阿方索年纪大了,如果有两位教友相助的话,我将不胜感激!”

“理当从命。”韩霖回礼说道。

“我要《圣经》,还要书籍,大量的西学书籍。”那木儿叫道,汤若望笑着点点头。

“约翰,谢谢你,这也许是我为主能做的最后一点事。”高一志握着汤若望的手说道。

“丰州地处关外,那里一定会很苦,我会设法帮助你的,”汤若望想了想,又对高一志说道,“我还有个好朋友也许也能帮你,此人现为翰林院庶吉士,出自山西曲沃大族,虽未受洗礼但也是本教教友,为人慷慨仗义,对教中的事也极为热心。”

“约翰,你说的是李建泰吧,复余兄与我同年中举,也算莫逆之交了。”韩霖马上猜到汤若望说的是谁,李建泰与韩霖一起接触到西教,韩霖回家就休了小妾,很快受洗入教,而李建泰娇妻美妾一大堆却一个也舍不得,直到现在也无法受洗,不过他信教的年头久,又有些名望,经常主动掺和教里的事,确实是个热心肠。

高一志也认识李建泰,想起当年李建泰被他拒绝施洗的窘态,忍不住笑了起来。

辽东,今年雪化得早,二月下就开始春耕,诸申似乎总是学不会种地,随便翻翻地把种子一撒就算完事,关内抓来的尼堪种地的本事也在退化,主子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干,轻轻松松就把地里的活应付了,与此相比,丰州一到春耕就逼着大家深翻地、广施肥、细播种,同时还要整修水库、水渠,简直是自讨苦吃,辽东的春耕却是轻松而且效率高,不到一个月就草草收场,大金国重用的汉臣个个都是当官的料,就是不屑地里的活,督理春耕的汉官还觉得挺满意。春耕的活还没做完,大汗的出兵令就下到各个牛录,八旗兵扔下手里的锄头,收拾起武器、战马匆匆赶往辽河边集结,这次动员的人数不算多,但清一色是有马的精锐,加上各家赶牲口的精壮阿哈,出征人数接近三万人,大金国的精锐几乎倾巢出动。

沈阳,大衙门前气氛紧张,大汗的侍卫和护军衣甲锃亮、刀矛如林,把大衙门围得水泄不通,各旗的白甲们远远地站在宫外,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一边小声闲聊一边等着自家的主子——大汗即将带兵出征,这是临走前最后一次召集诸贝勒大臣会议,金国的贝勒、贝子以及文武重臣此时都在大衙门里面听候大汗的训示。

天聪汗稳稳地坐在八角殿的大汗宝座上,他的身旁已经没有其他人了,代善、莽古尔泰老老实实和诸贝勒、大臣一起站在他的前面,至于阿敏嘛,还幽禁在家里,大概正在砸东西呢——天聪六年正月,大金国正式废除四大贝勒同座旧制,四尊佛时代过去了,现在大金国就一个太阳,那就是天聪汗。

掌管兵部的镶红旗旗主岳托正侃侃而谈:“蒙古各部正陆续赶往西拉木伦河集结,大汗严令各部精壮男丁悉数出征,想必他们也不敢抗命,如此一来,我军与蒙古各部会合后,兵力将在四万五千人以上。而察哈尔各部自西迁以后,一直处于甚贫甚困之中,渐有分崩离析之势,已失去与我军决战的能力,大汗下定决心,彻底消灭察哈尔的势力,部占领明国的大同、宣府两镇边外之地,此次出兵的关键是速度,我军务必快速推进,绝不可放察哈尔汗再次跑掉。”

“这次也要顺便收拾额鲁那个小子吧?”阿济格问道。

“当然,盘踞在大同边外的额鲁也在打击之列,他那几万人口就请大家辛苦一下,带回来分了做阿哈。”岳托答道,金国对丰州的了解还停留在一年以前,五六万人口在岳托眼里根本不屑一顾。

大家都笑起来,金国诸申们总觉得李榆是个离家出走的毛孩子,跟明国和察哈尔完是两码事,虽然赌气跟他们打了几仗,但那也是保护自己的部落,换成他们也一样,这小子早晚还是会回来的,多铎和豪格还在为李榆惋惜,好不容易攒点家当,这回完了。

天聪汗也笑了,仿佛李榆已经趴在他面前挨鞭子了,他转脸向代善、莽古尔泰问道:“大贝勒、三贝勒还有什么建议吗?”

“大汗圣明!”代善行了个礼,就不说话了。

“我听大汗的。”莽古尔泰很老实地答道,他的和硕贝勒爵位才恢复,再也不敢轻易惹老八。

天聪汗点点头,又指杜度、阿巴泰说道:“此次诸贝勒出兵,你们两位留守沈阳如何?”

杜度最听话,马上就表示同意,阿巴泰也破天荒没发牢骚,一边答应,一边悄悄擦了一把汗——二妞突然怀孕了,究竟怎么回事,他从二妞身边的阿哈那里问清楚了,心里有鬼就巴不得离大汗远一点。

“大汗,此次出兵是否攻击宣府、大同的明军?”萨哈廉问道,从永平回来后,他就一直鼓动征伐明国,对金国两翼的察哈尔、朝鲜反而不屑一顾。

“我大金远途作战,不宜冒然扩大战端,明军如不主动挑衅,暂且不用理会,”天聪汗想了想答道,随即挥手下令出兵西拉木伦河,会合蒙古各部。

;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章节有误,我要:报错
X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