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 大宋苏门 > 第三章 定风波

第三章 定风波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苏轼一家人辗转六年多,终于在繁华的东京安了家。

这年,苏轼出任礼部郎中,回归朝堂。

此之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后,第一道旨意是任命在常州务农的苏轼知登州。

以此为界,苏轼身上的罪名才得以洗脱,身份的转换,也让他如释重负,又有了另外的担心,如今的朝堂,由于受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党争四起,朝堂之事复杂,他又是炮筒子一点就着的性情,凡是不懂得迂回------家人闻听此消息,也仅仅是释怀于朝堂最终还是免了他莫须有的罪责,而更多的是一声无奈的叹息!

刚刚得以安定的家又要托人照管了。

于苏重而言,他是先知先觉者,不用偏安一隅,游览各地,览尽没有工业破坏的好山好水,看尽北宋之地的风土人情,是他现在最大的追求。

而且,还是公费旅游。

哈哈,苏轼一生都在旅游,安定的时间少之又少。在这一点上,他竟然不想去打破历史,而只想着能提供优越的生活,就是他附身在苏遁身上所具有的最大意义。

在他而言,越是荒凉的地方,越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况且,他现在还是一个黄口小儿,哪能遑论政治?

苏轼到登州上任才五天时间,朝堂的旨意又下来了,让他回朝出任礼部郎中。

苏重同样感慨,人在旅途,辗转漂移,倘若把这当作一场旅行,那么心境就不一样了。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能够走遍千山万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还多亏了那些宵小之人,在宋一朝,在这个文人鼎盛的时代,还弄出了一场文字狱,也确实只有苏轼这样的通达之人才能担当得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苏轼因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加上其本身的才能,遭逢磨难的这段时期,书写出了许多旷世大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在黄州时候的作品,可谓千古绝唱。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成为苏轼人生的转折点,同样也成就了苏轼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文豪。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有失必有得!

风波初定,朝堂急需用人。

太皇太后高氏是顽固的保守派,她临政之后,把恢复旧制作为行政工作的重心,围绕这一点,她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召回旧臣,建立新的政权组织。最先被启用的就是吕公著、司马光等。

回到京城,安家初定,苏轼就急急忙忙去朝堂报到了。

王闰之作为他的第二任妻子,相夫教子,与其一起经历磨难,开始一心向佛。

家里通过重新规整,有了一间专门的小佛堂,佛堂里,供着几位先祖的牌位,也包含苏轼第一任妻

你现在所看的《大宋苏门》第三章定风波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进去后再搜:大宋苏门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章节有误,我要:报错
X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