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 大宋苏门 > 第一百六十七章老好人

第一百六十七章老好人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老爹还真是老好人啊!”

苏重跟着苏轼,亦步亦趋的进了他所住的院子。()人老了,就喜欢有一个清净的地方,即便是苏轼这种特别爱热闹的人也一样。反正苏过置办的府邸大,完全可以容纳全家人舒适的住在这。或许,当初置办的时候,他就是这么想的。他虽然没有经商,但就是写白话文这一项就赚了不少,在这种荒凉的小城里置办一所大院子又算得了什么。

苏轼、王闰之、王朝云各占了一个院子,只不过院子小了一些,这样子更好,院子里也不用留多少侍候的人,时常,他们各自的院子里就只有他们自个,确实很清净。

“老好人?呵呵呵------你家老爹一直以来都是!”

“是是是,老爹一直以来都是!”苏重揶揄着回道,继而笑了笑:“说正经的,儿子是不是该回京城了?”

“急什么,认真说起来,你还是一个不经事的少年,与父母分开了这么久,还不容易在此相聚了,岂能不多多陪伴父母?想必,官家也是理解的。”

苏重仔细想了想,觉得这话甚是有理,“那好,我就在这边呆着,除非官家硬是要召儿子回去。”

“呵呵呵=====好好好----黑儿多陪我们打几天麻将,其余的事情就不要管了。”

“可-------”

如今,苏过已经照常上衙门上班了,吕颐浩的厢军及家属也得到了妥善安置。密州之地,春耕生产一过,苏过鼓动各庄户人家发展养殖业,哪家养鸡、养鸭、养猪等养得多的,产出多的,还会有相应的奖励,还有,为了执行朝廷的明旨,建水泥厂,然后修路,都在第一时间提上议程。这么一来,哪还有闲置的人?

大宋人历来是有惰性的,不管是当官的,还是下面的平头百姓,都在得过且过的过日子。各山头为什么有那么多土匪、流寇,一半是被情势所逼,一半是懒于辛苦劳作的人。这种现象杜绝不了,即便是解放那会儿,大肆鼓动生产劳动,依然会有躲懒不想上工的人。

不过,此时的苏重当然不是想到了这一点才噤声的,而是在准备说话之时突然理解了苏轼的意思。很简单,如今这片地的土匪、流寇都已经剿灭了,就是水泊梁山的剩余力量,也通过一些手段给予了正常安置。

一切尘埃落定,苏重心里多了一份忐忑。

他来这边,可没有与官家打一声招呼,而之所以能顺利过来,还是因为赵煦为了他进大名府的宫廷方便,给了他一个令牌。有了这道皇家令牌,也才使得苏过信了他来这边是请示过官家的。苏过信了,苏轼当然也信了。

“老爷,四少爷-----太太让你们过去用早餐。”十一岁的小丫鬟环翠边跑边喊,一张清秀的小脸因为跑动而变得红扑扑的,鼻尖上浸出细小的汗珠,到了近前,乖巧的双手在胸前重叠,矮了矮身子,行了一个福礼。看她那样子,行礼的姿态很是生疏。因为生疏,她本人亦多了一丝惶惑不安。

一直以来,苏家就是最没有规矩的人家。王闰之觉得,如今苏家家大业大,该是讲规矩的时候了。这次过来,她还特意带了了教习规矩的嬷嬷。苏轼在杭州时就想拦着,想着轻装简行,能少带一个人就少带一个人,同样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消耗。王闰之哪里肯依,见识了别人家的气派,便越是觉得自家的日子过得太过寒酸,似乎还不如一般的官绅人家,便与苏轼争论起来。

家里的丫头、婆子等还没有好好教导规矩,苏重便领着人弄出了麻将,一家人都贪恋上了麻将所带来的乐趣,苏轼好几日不吟诗作赋了,王闰之也忘了教习规矩的嬷嬷------麻将推行开来了,窜门子打麻将的机会多了,王闰之见了人家家里从旁侍候的丫头,才幡然醒悟自己把正经的大事忘了,于是便积极的鼓动教习嬷嬷可以开始对下面的人进行礼节培训了。在她的属意下,王朝云成了此项事宜的监事官。

苏轼父子俩看着小丫头的举止神态忍俊不禁,特别是苏重,因为从小勤于练武的关系,窜门的机会少,自家在打他出现在这个家庭的时候,便是他们家最贫穷潦倒的时候,如果在黄州时,苏轼一家身边还有几个家仆,黄州的雪堂还有东坡需要人打理,得留下一两个家仆,然后又是常州置地,除了常伯爷孙,其余的都没有再跟在身边。

后来,苏家渐渐虽然有了多余的银钱,虽然在无意间收了几人,然后又买了几次人,但随着苏家事业的拓展,那些人更多的放到了具体的实务中。仆从增多就是这三年之内的事情,为了苏家后人的安全性,在各地为官的苏家儿郎身边都会有三十或更多的忠实可靠的仆从、家丁。

苏重见她惶惶不安,便调侃道:“不错,不错,这才学了几日,行礼便有模有样了。”

“四少爷-----”

环翠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就她这样子,哪里说得上一个好字?顿时面红耳赤,低着小脑袋轻轻的娇呼一声,然而喊出‘四少爷’这三字后,便不知该说些什么了,只得木木的站在那里,一副小可怜样。

“黑儿,不是说你母亲让我们去吃早餐吗,还是快些过去的好,稍迟一些,怕是会惹得你母亲打发雷霆,或许不会说你什么,但有可能迁怒你娘。”苏轼说着,在苏重肩头拍了拍,迈开步子的同时,重重地叹息一声,“不曾想,你母亲那么温润的一个人,也有一天会变成河东狮吼。”

“呼呼呼----”苏重禁不住闷笑起来,“河东狮吼挺好的,说明母亲的身体好,中气足。”

听了这话,苏轼一边走着,一边煞有介事的想了想,“好像也是那个理!就好比初生婴儿,负责接生的,总要听到洪亮的啼哭声才能放下心来。”

随着温度越来越高,主要用餐的地方设置在了一块草坪中,用作厨房的屋子是新修的,砖墙、琉璃瓦,四面都是窗户,每个窗户口主推的产品不一样,如早餐:一个窗户口供应稀饭、包子、馒头;一个窗户口供应汤粉;一个窗户口供应煎饼之类的;一个窗户口供应新鲜的水果饮品。用餐可以在四周拓展延伸的,也可以就在草坪上,摆上藤桌、藤椅,然后支起一顶太阳伞。用餐的时候,听着草坪边树枝上栖息的翠鸟叫声,闻着香气四溢的花香,享受轻风的吹拂,不用说,当真是惬意极了。

浪漫的苏轼特别喜欢这样的用餐环境,苏籥、苏籍更是喜欢。

父子俩到时,苏过刚刚回来,苏籥、苏籍正在绿荫中奔跑,不停的发出‘咯咯咯’的欢笑声。苏籥先看到匆匆赶回的苏过,稍显踌躇的迎了上去:“爹爹!”

“乖!”苏过笑着一把将他抱起,“吃过了吗?”

“没,奶奶说要等人齐了才能吃。”

另外一边,满脸笑颜的苏轼一把抱起苏籍,听了苏籥脆生生的回话,看着站着迎候着他们的王闰之说道:“小孩子最不能饿肚子,何不让他们先吃。”

“官人这话说得是,可越是小孩,越要懂得规矩,倘若去了别人家,也便不会少了礼数,做出越规的事情来,凭白让人笑话。”

“这样的人家不去也罢!”苏轼脸上的笑突然消失,声音很自然的也提高了八度。见俩人的架势,似乎这一大早上的就要吵起来,王朝云忙不迭地在一边扯了扯王闰之的袖子,笑着道:“我们苏家的孩子自是懂礼,再通过姐姐的稍加调教,岂会被人笑话。”

“那是!”王闰之稍显傲娇的回了一句,仍不忘丢给王朝云一个白眼,王朝云也不理会,与一侧笑嘻嘻的大肚婆范真真虚扶着她坐下。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章节有误,我要:报错
X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