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 重生大宋做权臣 > 331.第三百二十九章 权臣之路

331.第三百二十九章 权臣之路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能够抓住风流成性的宋徽宗赵佶几十年,郑氏所依仗的当然不仅仅是美貌。芳华易逝,精神上的相知相爱才是最重要的。郑氏之所以能够在女人众多的后宫之中脱颖而出,关键还是因为她识时务,知进退。

现如今大宋式微,别看安东军此时没有趁机发难,但真要是逆了对方的意,天晓得会有什么后招在等着自己。真以为如今皇室成员的身份还能叫人敬畏?从金人兵不血刃的掳走了徽钦二帝开始,大宋的颜面已是扫地。

郑氏不明白张宝为何不趁机取而代之,但她可以肯定一点,张宝这是想要做权臣,至少目前,他还没有“篡位”的打算,而皇长孙赵谌,已经被张宝视为了日后的傀儡。赵谌的生母朱皇后除了有点刚烈的脾性,真的没有什么政治眼光,要不然也不会公然反对让张宝担任监国的职务。

可她也不想想,这是她能反对得了的事吗?如今汴梁已是安东军的天下,而在大宋境内,能与安东军抗衡的势力也几乎没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何时落下,又岂是鱼肉所能决定的。

郑氏答应了张宝的要求,至于其他人的意见,张宝没必要去在意。拳头大就是硬道理!不服?忍着。

得到了监国大权后,张宝并没有着急向金国复仇,而是一面继续与完颜宗翰对峙寻找战机,一面下令朝廷新选拔的官员安抚民心,恢复民生,稳定地方,予民养息。大宋的国力此时已经跌入了低谷,实在不适宜再有什么大动作。

大宋的百姓已经再也经不住折腾了,自方腊造反开始,这些年大宋就没有消停过几天,不顾自身实际情况,连连对外发动战争的大宋已经再也无力对外有所行动。张家虽是家大业大,但想要两面兼顾却还是有些困难。

攘外,必先安内。在理顺内部混乱,恢复民力以前,张宝不打算贸然对外发动战争。虽然以安东军的实力,想要在战场上击败金兵的胜算很大,但从长远考虑,张宝还需要容金国再蹦跶一阵。

从古至今,被称作权臣的人不少,但在张宝眼里,能够真正算得上是权臣的只有三国时的曹操一人。想要大权在握并不难,一是得到上位者的信任,二便是凭借自身的实力。这二者的区别,便是前者是他人给予,而后者则是从他人手中夺取。

他人能给予,自然也就能收回。霍光废立汉帝,算得上是一位权臣,但他手中的权力,却是来自皇权,当权力重新回到皇帝手中时,霍光的后人也就落了个族灭的下场。而曹操手中的权力却是来自于他自身,谁也别想轻易夺走。

张宝不愿意做霍光,虽说历史上的名声要好听点,但身死族灭的下场却令人唏嘘。而曹操的名声虽不好听,可对于后辈儿孙却是件好事。若不是曹操的后人曹丕父子死得早,司马家未必就能最后篡了曹魏的权。

来自于后世的张宝有许多可以用来借鉴的统治制度,皇权至上并非唯一的治国手段。郑太后的确猜中了张宝此时的想法,张宝的确无意在此时仿照赵宋当年改朝换代。此时大宋的时局与当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情况看似相同,但实际上却是大不相同。

后周柴荣突然暴毙,只留下孤儿寡母,而赵匡胤当时手握兵权并与朝中诸多重臣相交莫逆。而且更重要的是,后周皇室的力量微弱,不足以与赵匡胤所掌握的力量抗衡。但此时的大宋却不同,虽说金人“帮了张宝一个忙”,将汴梁的赵宋皇室一网打尽,在押往北方的途中又因为受不了旅途的折磨而死了三分之二,可难以与安东军抗衡的只是赵光义那一支的赵宋后人,而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却因为散居大宋各地而躲过了一劫。

张宝此时若是决意改朝换代,那无异于给了那些由于正房式微而想要夺权的偏房一个绝佳的借口。倒不是张宝没信心平息那些赵宋皇室子弟的叛乱,只是不希望为了平叛而耽误了恢复民生这桩正事。河蚌相争,渔翁得利,大宋境外的金国已经灭了辽国这个大敌,正虎视眈眈的盯着大宋,张宝可不想给女真人任何可趁之机。

改朝换代不必急于一时,更不必非弄得太血腥。就如赵匡胤那样的做法,张宝还是挺喜欢的。把持朝政,收拢民心,当百姓只知张宝而不知赵宋皇室的时候,改朝换代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当然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尽早击溃此次南下侵宋的完颜宗翰,重夺河北将金国南下的最后一条出路封死。只有这样,张宝才能安心整顿内务,恢复民生。

有了赵谌这个幌子,赵佶、赵桓能不能救回来对张宝来说已经不再重要。安东军对金兵的攻击也就更加没有顾忌。而面对火力开的安东军,完颜宗翰虽奋力抵抗,但最终却还是败下阵来。金兵的重甲,重骑对上了安东军占不到任何便宜,而安东军层出不穷的攻击手段却让金兵招架不住。

完颜宗翰率领人马一路败退,直到退入了南京道,安东军才止住了追击的脚步。若是想要趁势夺回南京道,安东军倒也不是做不到,但南京道早先已叫金人破坏的十分彻底,想要重整旗鼓所需的财物数量庞大,而这对已经将建设重点放在大宋的张家来说是个负担,倒不如暂时放弃,权当宋金两国的隔离带,维持原状。

金国此番南下,先期十分顺利,但随着安东军的横插一手,金国的收获少得可怜,除了赵佶父子以及被赵桓早先送到金营为质的兄弟外,几乎就什么也没得到。而在这次南下中,金国最大的损失便是失去了名将完颜宗望。当然这个损失是相对而言的,完颜宗望一死,完颜阿骨打一系的影响力顿时大减,这倒是有利于完颜晟对金国的统治,但对完颜阿骨打一系的人来说,那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完颜宗翰率领残部回到国内以后不久,便被完颜晟以出师不利为借口剥夺了兵权,闲赋在家闭门思过。而没有了完颜宗翰遥相呼应的完颜银术可独木难支,也不得不向完颜晟低头。而失去了完颜宗望的完颜阿骨打一系的人,在此时也终于意识到了作为一个臣子的本份,不敢在与完颜晟作对。

完颜晟的目的达到了,虽说此番对外收获不多,但对内却是收获颇丰。而在完成内部一家独大的目标以后,完颜晟也开始大刀阔斧的针对国内进行改革。

宋金两国的实际领导者,不约而同的做出了罢兵休息的决定。但有了这一次的靖康之耻,宋金两国在日后必会有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通过这一次与安东军的交锋,金国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未来对手的强大,丝毫不敢有任何麻痹大意,努力备战当中。而刚刚顺利接手监国大权的张宝,则是诸事缠身,分身乏术。

好在张家这些年的人才储备还算顺利,大批有着张家背景的官员被分派往各地主政,有安东军在旁武力威慑,大部分地方势力不敢反抗,只是试着开始按照安东军的规矩办事。当然也有不服气的,而对于那些胆敢“聚众作乱”的人,张宝的态度就一个字,杀。

管你是凤子龙孙还是世家大族,只要是敢在此时不遵朝廷政令,肆意妄为者,一律杀无赦。一开始还有人不把安东军的警告当回事,但当对外宣称要举兵勤王的赵子岌,赵子游拒绝解散队伍并且占据城池负隅顽抗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安东军不是说说而已。因为当安东军击溃叛军,生擒了赵子岌、赵子游后,根本就没有将这二人押送汴梁交由朝廷处置,而是直接在被攻破的城池中当街斩首示众,再加上十几名因为附逆而陪斩的“当地名士”,引得朝野对此震动。

“乱世当用重典,我大宋经此大难,正值人心浮动,惶惶不安时,此时有人想要浑水摸鱼,那就必须使用雷霆手段震慑人心。”朝堂之上,已经返回汴梁主持大局的张宝朗声对台阶下的文武百官道。

“可太祖昔日曾有言,愿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诛杀赵子岌、赵子游这两个趁乱生事的竖子无可厚非,却又为何要连带着将城中几位闲赋在家的大人也一并杀害?”百官中有一人出班质问道。

张宝定睛一瞧,见说话的是御史大夫候蒙,不是自己人,随即不满的问道:“侯大人莫不是耳背?没有听清方才张某所言,那几人不思君恩却附逆从贼,死有余辜。并且张某还有一言要提醒诸位大人,张某姓张,不姓赵。”

此言一出,文武百官里不属于张家的人心里不由都是咯噔一下,早先被宋钦宗赵桓赶出汴梁,这次借着朝廷清算那些金兵围城时做出叛国行为的官员而得以重返朝堂的张叔夜、徐槐等人不由神色复杂的看了张宝一眼。

如今的大宋究竟是怎么回事,能够站在朝堂的人心里都清楚,但没人想到张宝会如此直白的说破,这让有心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都有点装不下去了。候蒙也没想到张宝会如此“胆大妄为”,但事情是他挑的头,那就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演下去。

好在他还知道怕死,当众痛斥张宝为当世董卓后辞官,而张宝却没有如候蒙等人所想的那样让人将候蒙当场拿下,而是做得更绝,直接断了侯家子弟日后想要走上仕途的可能。

功名,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以读书人为荣的宋代,功名二字的确拥有巨大的诱惑人。首先便是身份地位的不同,后世的古装剧,大多都是胡说八道。以家中仆人为例,只有拥有功名的人家才配拥有使用仆人的权力,一个土财主家里无论多有钱,所用的人也只能算是长工。那些长工都拥有自主权,只要契约到期,可以说不干就不干,若是受到了迫害,官府是有权过问的。

但仆人不同,家仆的生死就在主人的一念之间。哪怕是被主人打死了,主人顶多也就是被官府罚点款,替仆人偿命那是不可能的,仆人的身份等同于牛马。而在宋代,想要拥有家仆,最次也要拥有秀才的功名。

张宝如今拥有监国大权,这也就意味着他拥有了发放功名的权力。说句不好听的,哪怕是个不学无术的白痴,只要张宝愿意,那个白痴就能拥有功名,高人一等。而只要张宝不愿意,哪怕你是学富五车的饱学鸿儒,你的身份也是个白丁,上县衙大堂得跪着,见到大官得行跪礼。

大宋朝廷对待官员的福利很好,单是荫官这一条,对官员来说就是一种照顾。虽说会因为官职的大小而影响荫官的名额,但只要家中有一人为官,那就意味着这一家可以借此鸡犬升天,富贵一代。

而对于借着这次朝廷清算有心整顿吏治的张宝来说,候蒙不过是个出头鸟,是用来杀鸡儆猴的“那只鸡”,下手自然也就要狠一点。而效果也是明显的,从不指望众望所归的张宝至少通过处置候蒙震慑了朝廷,让那些生有二心的人为了自保而选择沉默是金,这样一来,张宝所下发的政令也就能迅速有效的传达到地方,不会耽误了正事。

一年之计在于春,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由于金人的南侵,大宋各地的春耕就已经受到了影响,再要是被朝廷里那些做事拖沓的官员再耽误一点时间,这一年粮食歉收恐怕救回成为定局。

民以食为天,只要能够保证百姓温饱,那大多数百姓就不会选择揭竿而起。即便有零星的百姓受到煽动而作乱,朝廷想要平定也不会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而此时的大宋,需要的就是稳定。

:。: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章节有误,我要:报错
X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