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 重生从单细胞开始 > 第二百四十二章现实难关

第二百四十二章现实难关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演讲并没有因为赵宇的提问被打断,陈工继续说道:“而我们要想近距离探索鲸星座t星,如果现在开始发射探测器,按照十分之一光所发射,那么探测器到达需要120年。哦,这个是地球的纪年法;换成金星的话,那么我们需要等待156年。而后,探索的信号还需要返回,就又是12地球年的时间。

星空探索,作者为了偷懒,咳咳……为了单位统一,我们依然采用了地球的时间单位。毕竟,地球上百年来的星际观察数据太多太多,要是改单位不方便。而且,可以预见,随着发展,未来的星空时间必然五花八门,我们现在就需要一个标准。

另外通信上,我们还有一个弱点,在太空中的超弦通信装置,最大只有15亿公里的范围有效,而这在动辄以光年计算的宇宙中,显然没有多大的作用。我们要想进入太空,必须要有更加先进的通信技术才行。或者说,架设太空中的超弦通信装置的基站。不过,我计算了一下,成本足以让我们崩溃。一光年内需要架设大约8千万个基站才能勉强排成一条线传递信息。按照近地基站造价1000万计算,每远一点成本价格上升1%估计,那么最后的数字,抱歉我没有计算,因为它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反正就是,将地球和金星绑在一起都不够承担这个费用。嗯,大约应该是500亿亿元。

当然,今天我不是说通信技术,而是说。我们现在就应该探索了。太空的尺度太大,我们必须提前百年为未来的百年、千年做计划!

太空,不是星球内部,飞机启动,几个小时就到了。太空中,任何临时计划都来不及!要知道,哪怕是我们前往一趟半人马星座。按照十分之一光年的速度计算,单程就需要42年啊!临时做计划,信息的传递时间就要4.22地球年时间,我们再收到反馈,就要8.5年左右!这个时候,什么计划都没有用了!

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就应该为未来布局了。因此,我设计了一种探测器发射装置。利用的技术都是我们现有的技术,甚至有些我是借鉴了别人的劳动成果。但是我只能说,这是目前成本价最低、最具可行性的星际探测方式了。

÷^2可以得知,当物体速度接近光速的时候,速度越大,质量也越大。其原因暂时依然不明。应该是高级的宇宙法则在作用。

根据我的大致计算,一颗星际探索探测器,要具备强大的能力一个具有不错功能的星际探测器,设计重量大约在200公斤左右。我们按照200公斤计算。

我的计划是这样的。利用超级组合电磁导轨,将探测器发射出去。这个导轨不是我们平常所见到的长度,几千米。而是,几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

利用导轨,我们尽可能的加快探测器的速度,然后发射出太阳系。而在探测器前进的时候,我们利用太阳帆给探测器加速。

太空没有阻力,这让我们可以将太阳帆在合理的范围内设计的足够大,利用纳米薄膜技术,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面积上万平方米的太阳帆,而重量可以控制在30千克以内。

而后,我们用地球外围的气象武器聚集足够的阳光,转化为平行的阳光光束,来照射太阳帆,凭此继续推动探测器加速。

耐高温的高强度薄膜我们已经有好几种。不过这里面有一个需要注意,这个薄膜需要尽可能的反光。这样,光照和反光,将会提供两重推力。否则大量的光照被吸收,而在高速运动下,这些被吸收的能量,会在不明的机制下转化为质量。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利用光速恒定现象,理论上,我们可以一直将探测器加速到无限接近光速。当然,这对我们没有意义。科学上,从来不会大力探索那些没有太大意义的事物的。

但是理论上,只要阳光源源不绝,就可以一直让探测器加速。不过考虑复杂的太空环境,太阳帆将有失去作用的时候。因此,我们将会在这个时候启用核电站,提供前进的动力、提供仪器工作的能源。

但是具体多大的速度等等,还需要计算。我个人计算过后,偏向于最终加速到0.7倍光速,并将0.7倍光速作为我们宇宙探索的一个标准。因为0.7倍左右的时候,物质的质量会增加一倍。一千克质量的物体会变成两千克。但是在小探测器上,这个变化可以接受。

0.7倍光速的话,探测器到达鲸星座t星,将需要大约17年时间;信号返回需要12年。考虑到宇宙的各种复杂问题,我们大约需要30个地球年、39个金星年以后,才能收到现在发射的探测器的反馈信号。

这个时间,还没有计算加速过程消耗的时间。

还有,我想说,这样的探测器发射技术只能算是基础,以后如果需要扩大,可以将技术扩展后,作为宇宙飞船的加速方式。”

很多人听得直皱眉头,以至于忘了拍掌恭贺。现实是如此的糟糕,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确切的说,大家都不敢去想!因为,这太打击人了。

原本呢,觉得自己很厉害了,你看技术这样先进、但是现在,将具体的数字拿出来一看,才发现——靠了啊,按照现在的技术,前往最近的半人马星座都要40多年——还是单程的那种。要是加上信号传递的时间,就需要45年!人生有几个45年!普通人能活两个45年,那就是真正的长寿了啊!

一时间现场竟然有些平静、或者说压抑。只有陈锋在默默的演示和讲解自己的预想动画。长达上万公里的导轨,每隔百米就有一对翅膀——那是光伏电池;共有十万对翅膀的电磁导轨,如同一条太空的神龙;整个导轨任何一点误差几乎接近零,口径大约一米。再大了,磁场就会分散,导致导轨技术效率降低、发热严重。

还有,受到空间和宇宙中各种力的影响,上万公里长度的导轨,几乎相当于星球的直径长度,如此细长的导轨技术,以现在的技术想要实现还有很多的难关需要攻克;而不是简单地拼接就行了。

7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章节有误,我要:报错
X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