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 鬼谷传人演艺三国传奇 > 第九十四章 大汉官场的小泥石流

第九十四章 大汉官场的小泥石流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曾禹他们向小二又问了下荏平县的一些情况,算是对整个荏平县以及县令崔元有了初步的了解。崔元和曾禹的上任崔羽完全不同,他可以算的上是一个明显倾向于法家,甚至可以说就是一个法家思想的县令。

他完全遵循韩非法制的一套,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严刑峻法、以法治国。所以他自从上任以来,先是审理了一批挤压的案件,依照汉律对当事者进行处罚,并且不避亲疏与贵贱,一时间荏平县的风气一下子就被扭转了过来。随后的几年,汉律的基础上,崔元制定了一系列的条款,几乎是事无巨细的指导百姓的民生等所有事项。

如今荏平县的百姓,大部分事情几乎不用自己思考怎么去做,只需要根据官府的告示行动就行,如果这是在后世,可能还会引起百姓的反感,但是在如今,因为崔元的这一系列措施,百姓们反而可以安居乐业,无论是县城里的或者说城外村庄的,都可以安居乐业的活下去。

虽然有一部分当地的士家豪强试图抵制崔元的政策,但是因为崔元身后有博陵崔氏的支持,加上这些政策很受百姓的支持,所以崔元在荏平县的地位也越发稳固,博陵崔氏安插在这里第一颗钉子算是真正站稳了脚跟,甚至可以开花结果,向旁边慢慢扩张。

但是如今,这颗钉子引来了意料之外的关注,最后他对于博陵崔氏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就需要看各自的手段了。

几人在县城闲逛了一下,除了郭嘉之外,其他人算是第一次见识到大汉普通县城的样子。街道上行人并不多,但是看到的都算是家境不算贫寒的人,如果按照当时的说法,那就是都是这些人应该都是属于良家子,在以往是属于最优良的征兵对象,并且武器都是由他们自己提供。

只是到了汉末,上层的腐朽决定的下层的混乱,军队战斗力已经不比以往。世家和皇家共治天下的情况下,良家子和平民一样,属于底层阶级,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被察举和孝廉所代替,上升的通道渐渐被堵塞,曾禹要做的就是重开晋升的通道,给所有人一个相对公平的机会。

虽然世上并没有绝对的公平,但他也不希望整个社会是绝对的阶级分明,至于谁上谁下,就各凭本事,无论是家世还是自身,对于曾禹想要打造的社会而言,所起的作用都是一样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诸夏真正成长为东方乃至世界的巨无霸。

曾禹他们在夜色将黑之前回到了客栈,他让跟着他们的五名亲兵先回去休息,然后把郭嘉三人叫到自己的房间。他首先向赵毅说道:“子柔,如今我们已经确定了荏平县县令还是赵叔父的好友,并且根据我们今天半天的了解,他应该还是之前赵叔父印象中的法家崔元。我打算明天咱们就登门拜访,也好早点完成赵叔父的交代,子柔你怎么看?”

“我没问题,主公的意思是我们一起过去?”赵毅问道。

“没错,既然是赵叔父的朋友,那也是我们的长辈,既然来了,当然得去拜访一下,同时我也想见识一下这位世家出身的法家弟子。”曾禹说道。

“奉孝也一起吗?”赵毅又问郭嘉,毕竟这里就郭嘉一个不是潜龙村的。

“怎么,子柔不想我过去吗?”郭嘉笑着答道。

“没有没有,我只是只是….”赵毅连忙摆手,但不知道怎么解释。

“哈哈,我逗你了,明天我就不去了,主公有事情让我去办。”郭嘉见赵毅这个样子,就不逗他了,笑着跟他说道。

赵毅看向曾禹,用眼神询问是不是真的。曾禹点点头说道:“没错,我们这次出行的目的除了拜访一些人之外,同时还要了解冀州各处城池的大致情况,比如城防以及城内的势力等,所以奉孝明天就负责是去打探消息。”

“辛苦奉孝了!”赵毅抱拳说道。

“哈哈,不辛苦。我已经计划好了,明天去茶楼待上一天,自古茶楼就是最容易打探到消息的地方,那里又有酒,正好合适。”郭嘉摆摆手,向赵毅笑着说道。

曾禹他们在旁边一听,一下子也笑了起来,郭嘉说的还真没错,这个任务还确实挺适合他的,喝酒办事两不误。

“好了,大家这段时间一直赶路也辛苦了,早点去休息吧。”曾禹开口道。

一行人确实比较累,各自回去后,又没什么消遣的事情,很快就都入睡了。一夜无事,早上醒来时,掌柜的已经按照曾禹的要求给他们准备好了早餐,曾禹交代了相关的事情之后,就带着赵毅和朱文两人,去县衙拜访崔元。

崔元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虽然常年处于高位,但他不想其他大汉的官员一样只知道享福,反而为了自己心中的理念,劳心劳力的制定各种政策,所以看上去反而显得比较苍老。

此时崔元正在县衙的后堂查看今天要处理的一些事情,听到汇报说有故人之子来访,有点好奇是谁这个时候过来。他接过拜帖,打开看到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说熟悉那是因为这个名字的主人和他一起度过了很多年轻的岁月,说陌生,那是名字的主人已经很久没见了。

他向下人问道:“送拜帖的人现在在哪?”

“我见他自称是大人的好友之子,于是将他领到了旁边的客房,如果大人要见他的话,我现在就把他叫过来。”下人回道。

“嗯,你领他们过来吧,记得不要失了礼数。”虽然看到赵毅父亲的名字很激动,但是崔元毕竟是长辈,而且他如今作为一县长官,自然要保持一定的威严,所以他让下人将赵毅几人领过来,同时担心下人招待不周,特意交代下人礼数要周到。

下人一听就知道来访的这几人应该没有说谎,而且从刚才自己大人脸上闪过的激动神情,似乎关系匪浅。他来到客房,恭敬的向他们说道:“几位公子久等了,我家大人在后堂等你们,几位请随我来。”

“有劳了!”曾禹点点头说道。

这也在他们三人的意料当中,而且从刚才下人对他们的态度来看,想必崔元和赵毅他父亲之间关系必定不一般,否则也不会这么多年,听到故人之子过来还会特别交代。

在下人的带领下,曾禹他们来到后堂,见一个头戴高冠,面容俊朗,不怒自威的人端坐在椅子上。

知道此人就是父亲让自己拜访的好友崔元,走到近前之后,赵毅向崔元行礼拜道:“赵毅见过崔大人,家父让我向大人问好!”

崔元站起来,走到近前,拉起赵毅的手说道:“贤侄既是敬非的儿子,那就不必生分,叫我叔父就行。你父亲如今身体可好,自从他退隐以后,已经有近二十年未从联系了。”赵毅的父亲叫赵臻,敬非就是他的字。

“谢叔父关心,家父一切安好。只是家父自从归隐以后,与外界联系不便,所以一直不从与叔父有书信往来。这次我下山,父亲大人特别交代我一定要来拜访叔父。”赵毅也没见外,顺势说道,同时解释了自己父亲一直没有联系的原因。

“原来如此,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快二十年了,真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想到敬非的孩子都这么大了。”崔元感慨道。

“叔父您是老当益壮。”赵毅在旁边说道。

“子柔贤侄,不知这两位是….?”崔元此时也注意到了站在旁边的曾禹和朱文两人。

“我来给叔父介绍,这位是曾禹曾子锐,旁边是朱文朱诚勇,他们都是和我一起长大的好兄弟。”赵毅分别向崔元介绍了曾禹和朱文两人,不过隐瞒了曾禹是自己和朱文的主公的事情。

“曾禹(朱文)见过崔大人!”曾禹和朱文两人同时抱拳向崔元行了一礼,一个晚辈向长辈的礼仪。

“你们既然是子柔贤侄的好友,那就都叫我叔父吧。看到你们这么年轻,感觉真好,让我想到了以前和敬非游历的时光,那时候我们也像你们一样,趁着年轻四处游历,领教过北方的寒风刺骨,也见识过南方的鱼米之乡,更曾游历巴蜀,感受天府之国的风土人情。只是如今,哎,不说也罢!”

崔元看着曾禹他们三人,陷入了沉思,感慨地说道。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平时他一直忙于公务,并没有那种明显变老的感觉,但是如今看到年轻的故人之子出现,那样的年轻气盛,那样的器宇轩昂,让他陷入了二十年前的回忆中,感慨真的是时光飞逝。

“崔叔如今也是正值壮年,而且我们在县里听到的都是百姓对您拥戴的声音,这是我们这些后学末进无法比拟的。”曾禹开口说道,表示他对这个法家县令的敬意。

“哈哈,过奖了,我也是遵循先辈的理念去行事罢了!”崔元摆摆手说道,虽然嘴上说不是自己的功劳,但是嘴角的笑意确实隐藏不了他心中的开心。

这倒也是,在独尊儒术的时代,他崔元的理念几乎就是一股泥石流一般的存在,不止是其他世家的人对他说三道四,甚至自己家族的人也对他不理解。如果不是他能力出众,也不会被博陵崔氏派来平原郡打头阵,但是因为他的这个治理理念明显违背现在的潮流,所以这么多年下来,他一直在这个小小的荏平县,而家族其他的人,甚至已经做到了一郡之首,甚至前往京城为官。

而曾禹可以说是第一个赞同自己的陌生人,他心中的激动可想而知。如果不是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崔元甚至想大笑几声表达自己心中的开心,虽然如此,但是他把这个表达在了行动里面。

这不,他听到曾禹他们是昨天才到,马上就让让人在酒楼定了一个位子,他要好好招待他们。作为一名严格按照法家思想办事的人,不到时间点是不会休工回家的,所以他让下人先帮他招待一下,他自己则是继续办公,等晚上再好好招待他们。

曾禹理解他的这种坚守,当然表示没关系,然后在下人的带领下先是在县衙逛了一会,不过毕竟是属于官府重地,所以曾禹他们逛了一会又回到了后堂。

后堂有一处是崔元在县衙的书房,曾禹向下人询问是否可以进去,下人不敢决定,于是让曾禹他们先稍等,他自己则是前往请示崔元。

崔元听到下人汇报说曾禹他们想去书房一观,先是迟疑了一下,毕竟书房在当时是很隐私的地方,一般如果没有主人的允许是不准进入,但是崔元想了一下,他相信赵毅他们的为人,可能只是出于好奇,所以告诉下人可以带他们进去。

曾禹他们得了下人的传话,三人走进了书房,里面十分简单,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一个书架,上面整齐的摆放一堆竹简。在书架前方,则是放着一张桌案,以及几把椅子,很简单的一个书房,看来平时崔元在县衙书房的时候,估计也经常在这里看书。

曾禹和赵毅两人来到书架前,随手拿起一册书简,这应该是崔元亲自抄写后,从博陵崔家带出来的。曾禹拿的是最上面的一册,估计是崔元平时经常研读的,打开一看正是《韩非子》主道篇。在其中“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一句,曾禹还看到崔元做的标记,显然是对这句深有同感。曾禹不知不觉拿着竹简就继续看了起来,毕竟这是崔元作为一个法家的践行者,他的一些经验等必定能给自己一些新的触动。

而赵毅拿起的则是一册《诗经》,这个时候诗几乎大部分士子都会有学习,只是不同流派不同,所以对诗的解释也不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时间两人一下子沉浸在竹简之中,而朱文和县衙的下人只好在百无聊赖之下,出了书房等他们。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章节有误,我要:报错
X
Top